-
【北京招商】中国(国际)自然资源产业创新联盟在京成立 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近日,由中国自然资源领域多家权威机构与企业联合发起的“中国(国际)自然资源产业创新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该联盟旨在通过招商引资与产学研合作,整合行业资源,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新模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一、联盟成立背景与核心目标 在全球绿色转型与“双碳”战略背景下,2024年自然资源领域迎来系统性变革需求。联盟由自然资源部大地出版传媒集团、北京新兴华安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发起,以“共建中国生态文明”为愿景,聚焦自然资源资产化、数字化与产业化三大方向,通过“互联网+”开放模式,构建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其核心任务包括: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制定行业标准、普及生态理念,并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体系。 二、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创新 联盟采用轮值主席制,确保成员单位平等参与决策。成员涵盖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及传媒机构,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网络。具体运行中,将通过定期举办国际论坛、技术研讨会和成果展览,促进成员间技术共享与项目对接。例如,浪潮软件集团将提供云计算与大数据支持,北京城市学院众城智库负责政策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闭环机制。 三、重点领域与实施路径 在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方面,联盟将联合成员单位开发评估模型与交易平台,推动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科普教育层面,计划联合全国200余家科普基地开展公众活动,提升社会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技术攻关上,重点突破遥感监测、区块链确权等关键技术,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提供工具支撑。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规划 联盟的成立填补了自然资源领域跨行业协作的空白。2024年,其首期工作将聚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试点,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路径。长期规划中,联盟计划发布《中国自然资源产业发展蓝皮书》,并推动成立国际性合作基金,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此次联盟的组建,标志着中国自然资源产业从传统管理向创新驱动转型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市场化手段与科技赋能,有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2025-07-29
-
建议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 助力区域协同与招商引资
近日,有关方面建议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通过创新区域性财税政策,推动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产业园区利益分享机制,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及招商引资,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与资金支撑。 一、构建统分结合财税框架,夯实协同发展制度基础 相关建议提出,在全国统一财税政策基础上,需针对京津冀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形成“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框架体系。2018年,京津冀已启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协调上下游生态保护责任;2020年,三地共建的产业合作园区探索税收分成、产值统计共享等模式,此次建议进一步推动此类机制规范化、常态化,为跨区域资源配置提供政策保障。 二、设立协同发展基金,强化疏解承接资金保障 建议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由财税部门牵头,统筹中央与三地资金,重点支持非首都功能搬迁企业的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及承接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2015年以来,京津冀已设立多支产业协同基金,累计支持数百个疏解项目落地;此次建议扩大基金规模,优化投资方向,尤其加强对承德、张家口等生态涵养区及唐山、沧州等产业承接重点区域的倾斜,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 三、完善税收分享体系,稳定地方财政运行基础 针对营改增后地方税源结构变化,建议全面评估中央与地方收入格局,加快完善地方税体系。2016年全面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划分比例调整为50:50,2019年进一步明确保持财力格局稳定;当前需结合房产税、消费税改革试点,培育地方主体税种,推动收入与事权匹配,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编制科学预算、依法执行预算提供稳定财源。 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区域发展均衡性 区域性财税政策需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缩小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差距。2017年,三地实现医保异地直接结算全覆盖;2023年,教育合作项目增至百余项,优质资源共享范围持续扩大。建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基金奖补等方式,支持河北优质学校、医院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标准统一,为非首都功能疏解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区域人口与产业合理布局。
2025-07-29
-
【招商】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启动 助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近日,由国家开发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的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正式成立,标志着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入金融赋能新阶段。该机制将通过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支持等措施,重点解决东北地区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 一、金融合作机制聚焦五大核心任务 该机制明确以融资助力、信息共享、风险防控、合作创新和人才培训为主要方向。其中,融资助力将重点满足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东北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需求;信息共享平台可实时对接企业项目库与金融机构资源池,降低投融资信息壁垒;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建立早期预警模型,对区域性金融风险进行动态监测。 二、政策协同形成振兴合力 2023年以来,多部委已联合出台十余项专项政策支持东北振兴。此次金融合作机制与既有政策形成联动,例如通过开发性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在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长春市等老工业城市,首批试点项目已覆盖轨道交通、高端数控机床等国家重点产业链。 三、破解"投资不过山海关"难题 针对东北地区长期存在的资本外流现象,机制创新设计了跨区域金融协作模式。一方面建立东北三省信用信息互通机制,另一方面引入京津冀、长三角金融机构参与银团贷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重型装备集团近期通过该机制获得20亿元技术改造融资,成为首例成功案例。 四、差异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根据东北地区特点,金融机构将提供定制化产品:对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航运金融;对吉林农业大县推广产业链信贷;对黑龙江边境地区试点跨境贸易本币结算。同时建立"绿色通道",对符合国家战略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实行优先审批。 五、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振兴 为确保政策延续性,相关部门已着手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包括每年举办东北振兴投融资峰会、建立金融人才交流基地等措施。专家指出,这种"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模式,既能解决短期资金缺口,又能培育长期造血功能,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2025-07-29
-
【招商】京秦高速京冀冀津连接线贯通在即 加速协同迈新阶
京秦高速公路京冀冀津连接线的建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工程,将于2017年年底正式通车,全面打通三河市至北京及天津的交通瓶颈。该项目通过优化区域路网结构,显著提升物流效率和人流通达性,为当地招商引资营造了更优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推动三河市及周边地区经济联动升级。通车后,将进一步强化京津冀资源要素流动,助力区域一体化进程驶入快车道。 一、项目工程概况与战略地位 京秦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规划中的关键路段,连接北京通州至秦皇岛,全程贯穿三河、玉田、遵化等地,其京冀冀津连接线全长约5公里,设计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达120公里。2017年建设进程中,工程团队采用了高标准技术规范,确保冬季施工质量稳固推进。这截短线路虽体量有限,却居于核心节点,一通则全盘活,有效解决了京津冀间的交通“断头”问题。区域规划中,该线路定位为连接京哈高速的并行支线,旨在缩短京冀津三地通勤时长,加强沈阳及东北方向的经济辐射能力,为国家路网完善添砖加瓦。 二、建设进展与技术创新 2017年以来,工程进度稳步加速,路基桥面主体已完成收尾,路面铺装进入冲刺阶段。施工方在严冬条件下实施了全面温控措施,避免低温影响材料性能;同时,优化施工工序,确保技术指标达标。全线与北京段同步推进,预计年底同步通车。这些举措避免了潜在延误,保障了工期和质量的可控性,体现了现代交通建设的严谨性与创新性。区域协作机制在此发挥了关键作用,京冀津三方单位定期协调解决难点,提升了整体工程效率,为后续京津冀基建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社会经济影响与推动招商引资 通车将直接带动三河市及京津周边县域的经济跃升。缩短燕郊至北京东六环的通勤至数分钟内,便利百万居民日常出行,缓解城市拥堵;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为企业供应链优化创造条件。这对当地招商引资带来显著效益: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制造业、物流产业加速聚集,刺激就业增长,预计新增投资机会。历史数据显示,交通节点升级常催生区域经济带发展,京秦连接线将作为枢纽,促进京津冀产业互补与人才流动,长期提升区域竞争力。 四、长远规划与区域联动展望 京秦高速整体完工后,将与沿线市县形成高效网络,强化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构想。2017年底通车的冀津连接线只是开端,未来将支持旅游业及生态经济协同,推动北京都市圈向外延展。项目折射出国家战略的深远布局,持续注入发展动能,为类似工程树立范例,确保京津冀协同从蓝图迈向实景。
2025-07-29
-
【招商】鹰眼科技扎根经开区研发智能无人机
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吸引国内领先警用无人机企业鹰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立研发中心与营销总部,此举将强化区域无人机产业链布局,重点推动智能无人机技术革新与多领域应用拓展。该企业曾因在重大缉毒与反恐行动中的关键技术支持获得国家级表彰,其智能化升级战略有望引领行业新突破。 一、核心业务与历史成就 鹰眼科技自2014年创立以来,专注警用无人机系统研发,累计开发固定翼、多旋翼及垂直起降等10余类飞行平台,并配套红外热成像、4G网传、救生投掷等30多种任务模块,实现“察打管控救通”全功能覆盖。2018年前后在广东陆丰博社村缉毒攻坚战中,其无人机精准定位全部制毒窝点,为案件侦破提供决定性技术支撑,获公安部集体一等功。后续在新疆反恐任务及警用无人机“十三五”技术攻关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二、技术优势与智能化转型方向 企业依托飞控系统与高抗干扰数据传输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落户经开区后,研发重点转向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包括自主路径规划、智能目标识别与集群协同控制等方向。经开区现有无人机产业集群与人才储备可有效支撑技术升级,尤其在新材料、精密制造及人工智能算法领域形成互补生态链。 三、区域布局与产业化路径 企业选择经开区作为战略支点,将新建智能无人机研发基地与全国营销中心。后续计划在亦庄新城建设无人机飞手培训基地及运维服务中心,搭建人才培育体系。产业化路径明确:以警用安防为核心,逐步拓展至森林消防、电力巡检、油气管道监控、边境巡防及应急救援等民用领域,形成“军警领先、民用协同”的技术辐射模式。 四、区域产业协同效应 经开区依托高端制造与信息技术产业基础,已集聚百余家无人机产业链企业,覆盖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制造到场景应用全环节。鹰眼科技的引入填补了智能控制系统集成领域的空白,其技术溢出效应将带动区域内企业共同提升感知系统精度与作业智能化水平,助推建设国家级无人机综合试验区。 五、社会价值与技术展望 该公司无人机系统在危化品事故处置、高山搜救等复杂场景中已验证高可靠性。智能化升级后,单机效率提升与多机编队协作能力可显著降低应急响应时间,提升灾害防控精度。未来规划搭建城市立体安防网络,探索5G+无人机在智慧城市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技术范式。
2025-07-29
-
【门头沟区招商】门头沟力创国家户外运动示范区新标杆
门头沟区借力招商引资加速推进国家户外运动示范区建设,通过政企协同盘活山区资源优势,以差异化项目布局带动乡村旅游与产业升级。 一、战略定位与规划框架 门头沟依托深山区、浅山区及永定河流域的立体地貌,完成全域分层规划:深山区聚焦登山、越野跑等高挑战性项目,浅山区布局露营、骑行等轻户外活动,永定河沿线开发水上运动带。项目严格遵循安全评估与地质灾害防控体系,确保生态红线与运动安全并重。 二、产业融合创新模式 通过"户外运动+旅游"双轮驱动,门头沟整合现有23个景区资源实施联动开发。依托市场化机制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打造岩石攀岩小镇、古道徒步走廊等特色IP,推出四季分主题赛事体系,预计形成年接待量百万级的产业聚落。 三、招商引资与惠民机制 设立专项社会资本对接平台,采用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企业投资。重点推行"村企共建"计划,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参与运维,配套民宿升级、农产品展销等延伸链条,实现户均增收突破百分之三十目标。 四、基础设施升级行动 2024年启动交通路网优化工程,建设覆盖全域的智能导览系统和应急救援基站。同步改造水电、通讯等设施,开通京津冀户外运动直通车专线,构建"一小时活力圈"服务网络。 五、全国示范目标路径 遵循市场主导原则,门头沟将建立国内首个山地运动标准化体系。通过三年建设周期打造六大主题运动区,形成可复制的"山地经济"样本,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2025-07-29
-
【门头沟区招商】门头沟区领导调研大台街道转型发展 强调规划引领与政企协同
门头沟区近期围绕大台街道产业转型与区域发展规划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了矿区生态修复、古村落保护及文旅项目开发进展。此次调研突出招商引资与政企协作,要求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布局,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为区域高质量转型奠定基础。 一、实地考察聚焦转型核心区域 调研组深入木城涧矿千军台坑口、矿区及周边村落,详细了解关停煤矿生态修复进展与工业遗存利用情况。在京西煤业文化陈列馆,重点考察了矿业历史保护与文旅融合开发现状,强调需结合传统工业文化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针对千军台村等古村落,调研组提出修缮保护与适度开发并重的原则,要求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完善现代公共服务设施。 二、政企协同明确开发路径 座谈会上,属地街道汇报了区域人口结构、产业基础等现状,规划设计单位系统介绍了以“生态优先、文旅赋能”为主线的空间规划方案。参会企业提出了产业导入与商业运营设想,与会部门就土地整理、市政配套等关键问题展开研讨。会议明确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开发联盟,建立与市级部门的政策对接机制,优先解决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民生需求,同步推进工业用地转型与新兴产业布局。 三、部署五大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规划统筹,加快完成地形测绘与专项设计,年内形成控制性详规方案;二是启动基础设施升级,分阶段实施河道治理、道路改造及地下管网建设;三是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央企与民企组建混合所有制开发主体;四是保护开发并举,对古道、矿坑等历史印记实施数字化建档与活态利用;五是培育替代产业,发展研学旅游、户外运动等新业态,建立本地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 四、建立长效推进机制 门头沟区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定期调度规划审批与项目落地进度。下一步将重点协调市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同步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地质灾害治理等基础工作,确保转型发展既保留工业记忆又焕发新生机。
2025-07-29
-
【门头沟区招商】门头沟区推进潭柘寺文旅金融小镇建设 聚焦生态与文化融合
门头沟区近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潭柘寺生态文旅金融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强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整合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与金融创新,打造首都西部禅修康养与投融资服务示范区域。会议明确将依托潭柘寺镇区位优势,构建“文化+金融+旅游”产业生态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会议明确特色小镇核心发展路径 潭柘寺镇作为门头沟区重点规划区域,其定位聚焦生态绿色、文旅融合与金融赋能三大方向。会议强调需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将禅修文化、休闲康养与金融交易平台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具体目标包括建设国家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商务会展信息枢纽,并强化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二、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成关键支撑 潭柘寺镇地处门头沟区东南部,坐拥千年古刹文化IP及太行山余脉生态屏障。会议指出,需充分发挥其距北京市中心不足30公里的交通便利性,联动周边景区形成文旅集群效应。同时,当地森林覆盖率超80%的自然条件,为发展低碳康养产业提供了基础,而现存明清建筑群与佛教文化积淀则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载体。 三、多维度举措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为推进目标实现,门头沟区将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优化。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升级,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探索“金融反哺生态”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与文旅项目开发。此外,拟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政策审批、土地供应等领域形成支持合力。 四、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战略 此次规划是门头沟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生态涵养区产业转型的试点工程。未来将通过阶段性评估动态调整实施方案,确保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相关分析指出,该项目的推进有望成为京西地区产城融合的新标杆,为类似区域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2025-07-29
-
【门头沟区招商】门头沟区科委强化项目督导力促科技创新
门头沟区科委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科技推广项目中期督查,通过优化督导机制强化科研过程监管,确保科技资源精准投放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助力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此次行动聚焦技术落地、资金效益及阶段性成果,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一、构建多维度督导机制提升管理效能 为规范科技项目管理,门头沟区科委建立"技术+财务+纪检"联合督导体系。技术专家负责评估课题与区域生态适配性,财务团队专项审查资金使用合规性,纪检委员全程监督流程规范性。督导组对2017年立项的三个科技推广项目开展现场核查,重点查验技术转化成熟度、任务节点完成率及财政资金支出进度。该机制通过多专业协同,有效规避研发与应用的脱节风险。 二、生态农业技术成果显现区域特色 在灵山生态园实施的东北红豆杉引种项目中,科研团队针对门头沟西部的气候梯度差异,成功建立海拔适应性种植模型。通过在低山带试验区引种五年生植株,中山带开展盆栽驯化,形成阶梯式培育体系。目前已完成3亩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高附加值林木产业提供技术储备。该课题的阶段性突破,为后续发展生态康养产业链打下基础,吸引多家生物科技企业考察投资环境。 三、冷链技术突破带动农产品增值 新型冰温库项目取得关键技术进展,建成首套分区控温系统。该系统通过速冷、低温、恒温三区联控,实现果蔬预冷、休眠、保鲜全流程管理。有效解决当地特色农产品采后损耗问题。研究团队同步开展冰点调节技术试验,使大台樱桃、雁翅京白梨等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保鲜周期延长40%,为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四、智慧农业模式激活家庭消费市场 特种蔬菜课题首创"社区植物工厂+特色品种"推广模式。引进23类高营养蔬菜种源,开发微型家用栽培设备。在妙峰山等村镇建立试点基地,居民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光照、温湿度精准调控。该项目已开展节水灌溉系统联调测试,未来计划构建"家庭微农场—社区服务站—冷链配送"三级网络,形成优质农产品直供体系,直接带动百余农户增收。 五、督导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 本次督查显示课题总体进度达预期目标,资金执行率符合规范。针对冰温库设备调试周期较长的问题,督导组建议增加自动化控制模块投入;对于植物工厂推广,提出建立用户反馈快速响应机制。门头沟区科委据此修订《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办法》,将督导机制延伸至项目立项与验收全周期,并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引导基金,进一步打通技术攻关与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持续增强区域创新竞争力。 门头沟区通过科技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创新实践,不仅保障了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更培育出具有山地特色的技术应用场景。随着督导成果的持续转化,以生态农林科技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为首都西部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29
-
【门头沟区招商】门头沟建人工智能高地促转型
门头沟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在北京西南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加速区域从传统采掘业向文旅体验、科创智能及医药健康的根本转型。全区依托新首钢协作区发展契机,率先建设占地广阔的人工智能产业园,积极承接中关村溢出的科技创新资源及城区疏解的总部经济,引领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落实首都功能新定位提供核心动能。 一、新定位驱动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调整 北京市总体规划赋予门头沟区“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的核心功能定位。这要求门头沟区彻底摆脱对传统采掘业的路径依赖,转向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绿色高端产业体系。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首钢与门头沟协同发展,门头沟区抓住新首钢协作区机遇,将人工智能产业园作为撬动产业升级与区域复兴的战略支点。基于此,全区确定了文旅体验、科创智能、医药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方向,旨在构建绿色低碳、创新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人工智能产业园承载着牵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的龙头使命,是门头沟区响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子。 二、新首钢协作区构筑人工智能核心载体 围绕规划确立的协作发展方向,门头沟区集中资源加速新首钢协作区内4.1平方公里土地的集约高效开发。这成为门头沟区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链接高端创新资源的桥头堡。新首钢协作区凭借其显著的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被选定为全市首个全功能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承载地。该产业园旨在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吸引集聚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机构、研发平台、总部型企业及相关科技服务机构。通过构建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场景应用、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园区将成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的核心承载区。其建设标志着门头沟区深度融入首都科技创新布局,着力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三、精准承接促创新资源辐射聚合 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战略核心在于精准对接与承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要素溢出和中心城区疏解的总部经济资源。门头沟区把握“疏解整治促提升”机遇,重点瞄准中关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科技创新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外溢需求,以及城区转移出的企业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通过提供适配的发展空间、完善的配套设施、有力的政策支持及优越的营商环境,门头沟区致力于将产业园打造成中关村创新生态圈在京西的重要延展。这种主动对接与承接策略,不仅加速创新资源在门头沟区的落地与融合,亦强化了区域在首都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地位,有效促进了优质产业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与再配置。 四、重点项目规划引领区域整体升级 作为全区产业转型的龙头项目,人工智能产业园选址位于门头沟区新城长安街西起点,紧邻轨道交通S1线栗园庄站,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主体是经地方政府授权成立的专业平台企业。园区总用地规模逾54万平方米,其中产业开发用地逾22万平方米,规划建筑规模近60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已于规划公布次年内正式启动,总投资规模达到90亿量级,是全区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之一。其目标是通过高水平规划建设,构建融合研发办公、中试生产、产业服务、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社区。这不仅将直接推动科创智能产业在门头沟区的崛起壮大,更能通过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商业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完善与整体形象重塑。 五、创新引擎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人工智能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营,标志着门头沟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步入全面深化落实的新阶段。它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产业载体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定位、创新生态营造、政策机制创新、人才引聚等多维度协同推进。门头沟区以此为契机,系统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管理、生态治理、智慧文旅、健康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京西模式。全区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成为京西科技创新高地、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绘就传统资源型地区成功转型为绿色智慧创新发展新城的生动样本。通过这一战略举措,门头沟区正在首都西部区域治理协作与服务能力提升的版图中,扮演日益重要且富有特色的角色。
2025-07-2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